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理工新闻 > 正文

网站首页

郭继开:十年薪火相传,从理工赛场学子到育人良师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日期:2025-11-27 作者:巫敏 浏览量:

十年光阴

他曾是实验室通宵调试的学子

如今是讲台旁悉心指导的教师

他曾是打破省级竞赛“零纪录”的参赛者

如今是带领学生斩获双奖的领航人

郭继开,贵州理工学院青年教师,2015年本科就读贵州理工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现改名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硕士和博士毕业于英国贝德福特大学,博士阶段就读于该校应用计算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无人系统与弱环境信息下的群体机器人 SLAM 与智能感知。

夜幕下的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多机器人协同创新平台灯光明亮。调试台旁,学生们围在一起测试无人机与地面机器人的协同感知系统,一旁的郭继开老师仔细查看数据返回。这个场景,像极了八年前的他,同样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同样为了一场全国竞赛全力以赴,只是那个时候的他,还是一名怀揣科研理想的贵理工学子。

理工起步:以创新打破“零的纪录”

“脚踏实地、敢于创新,这就是我心中‘贵理工人’的模样。”作为土生土长的贵州理工人,郭继开的科研初心在本科时期悄然萌芽,2015年他踏入贵州理工学院,主修电气工程专业,电子系统设计与控制技术的魅力,让他一头扎进实验室。那些日子,他和同伴们常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几个通宵,反复调试智能小车的控制系统,只为小车再多一秒提前完赛,“每一次参数的优化,每一次故障的解决,都让我们欣喜若狂”。

2017年,郭继开迎来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代表贵州理工学院参加全国智能汽车竞赛,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强劲对手,他和团队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创新的系统方案,最终斩获国家级奖项。这一突破,不仅让贵州理工学院在全国智能汽车竞赛的舞台上崭露头角,更实现了贵州省在该项赛事中国家级奖项“零的突破”。

回忆站在领奖台上那一刻,郭继开至今仍难掩激动:“那一刻我明白,创新的意义,不在于获奖,而在于证明我们能行。”这次经历,不仅成为他科研生涯的起点,更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未来要让更多贵州理工学院的学子站上这样的舞台。

留学深造:让科研与理想同频共振

本科毕业后,郭继开选择远赴英国贝德福特大学继续深造。这所学校是贵州理工学院的合作院校之一,“能在合作院校学习,既能接触国际前沿技术,也能关注母校的发展,让我觉得很有归属感。”

硕士阶段,郭继开系统学习了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与控制系统设计等前沿课程,为后续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进入博士阶段后,他进入该校应用计算研究所,专注于弱环境信息下的群体机器人SLAM 与智能感知研究。在贝德福特大学的实验室里,他与国际科研团队并肩作战,共同完成多机器人协同定位实验,开发多源传感器融合算法,参与设计多机器人协作系统。

“科研就像在迷雾中寻找方向,需要不断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过程。”郭继开坦言,英国的求学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的逻辑性与严谨性,“每一个实验数据都要反复论证,每一个算法都要不断优化,严谨的科研态度,让我受益终身”。同时,他也更清晰地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我们的研究不仅要紧跟国际前沿,更要服务于实际需求,服务于国家的科技发展”。

留学期间,郭继开还积极参与中英高校合作项目,见证了贵州理工学院在国际化办学中的成长与提升。“理工在变得更开放,也在变得更强大”毕业前夕,郭继开越来越坚定了回国的想法:“我是贵州人,我是贵州理工学院一分子,我要回到母校,为他的发展贡献力量。”

回归理工:角色转变,育人初心不变

博士毕业后的郭继开第一时间回到贵州理工学院,从一名学子转变为一名青年教师。角色虽转变,但他对科研的热爱、育人的初心始终未变。“当年,是贵理工的老师们带我走上科研之路,如今,轮到我带学生们走进去。”

回校后,郭继开参与了贵州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培育)校内导师队伍,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听课”不再是学生的唯一任务,做实验、做项目、写论文、参加竞赛,也成为学生学习常态。“我希望引导学生把科研思维与项目实践融入课堂,在真实的科研场景中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能力,在不断尝试与突破中收获成长。”

2025年11月1日,郭继开再次来到熟悉的竞赛舞台,不过这一次,他的身份是指导教师。他带领学生团队参加“毕昇杯”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新技术应用创新竞赛西部赛区比赛,经过激烈角逐,团队最终荣获两个一等奖。看到学生们激动的笑容,郭继开感慨道:“十年前,我在赛场上为贵州赢得“首奖”;十年后,我带着学生再次获奖,这种传承的意义,比奖项本身更珍贵。”

除了在竞赛方面,郭继开在指导学生科研方面也硕果累累。他指导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团队完成论文撰写并成功发表EI 检索论文;更令人欣喜的是,该学生团队还受邀参加今年 12月26日举行的第五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学术报告。“这不仅是学生科研能力的体现,也是母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成果的集中展示。”郭继开说,看到学生们在科研道路上的进步,所有的付出都变得值得。

教育信念:点亮更多学生的未来

“科研是燃烧自己,教育是点亮他人。”这是郭继开对教育与科研的理解,也是他一直践行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贵州理工学院虽然地处西部“这里的舞台足够大,只要学生有梦想、肯努力,就能通向世界,在科技前沿发出理工人的声音”。

如今,在郭继开的影响下,人工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越来越多的学生走上了创新竞赛和科研探索的道路。卓越工程师班的实验室里,不再只有单调的机器声,还有学生们讨论算法、碰撞思维的热烈声音。“每次看到学生们在实验中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看到他们兴奋的表情,我觉得所有努力都值了。”

结语:薪火相传,共赴新程

从学生到教师,从求学到育人,郭继开的成长轨迹,正是贵州理工学院“起黔中、报家国”“博通识、求卓越”“崇人文、厚理工”育人理念的真实写照。像郭继开这样“从理工出发,又回到理工”的青年教师,正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教育的意义——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信念的延续。

“未来,我会继续坚守在教学与科研的一线,带着学生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让更多理工人的梦想在这里绽放。” 郭继开的话语坚定而有力,而他与贵州理工学院的故事,也将在薪火相传中,续写更多生动篇章。


一审:姚楠

二审:巫敏

三审:李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