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土木工程学院 日期:2025-10-15 作者:土木工程学院 浏览量:
编者按:贵州理工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方针,着力巩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展示本科教育教学成效,小理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专栏,展示各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的经验举措、特色亮点,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土木工程学院。
学院介绍
土木工程学院是2013年贵州理工学院创建时最早设置的六个学院之一。现设有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以及全省高校土建类首个“智能建造”微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049人,教职工53人(其中,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人,取得建设行业注册资格证书13人,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1人,教学名师1人),获批“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单位、2个省级科研平台、1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省级班主任工作室、5个校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院设有智能建造、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力学、测绘工程等6个教研室和1个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其中,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设置力学与建材、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建造等5个综合实验室,各类实验设备价值3000多万元。
措施成效
1.以党建引领培育时代新人
构建党建+协同育人模式。学院始终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围绕“强责任、精技术、善管理、重实践、求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为抓手,打造“土木先锋·智建未来”党建品牌载体,坚守“培养红色工程师、服务新型城镇化”的初心使命和“一起智建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注重发挥“敏学力行、守正创新”的院训和“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院风的育人价值,以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室、“一站式”学生社区为阵地,结合专任教师全员担任学业导师来打造育人场域,提升“党建+学风、就业、服务、文化”等育人合力,推动“三全育人”落地生根,教师更加“乐教”,学生更加“乐学”。通过开展“开学第一课”“土木之星”评选、土木榜样说分享会、土木晨光早读晨跑、“千‘研’万语”考研帮扶、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以及各类学科竞赛与文体活动等,“五育”并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学院注重引导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当好“经师”与“人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子”联合开展集体备课,有效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近三年来,3人次获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奖项,《桥梁工程》课程团队获“智慧树”杯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一等奖;《桥梁工程》《水工钢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土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水电站建筑物》《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等10门课程被认定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中,《桥梁工程》和《水工钢结构》课程在新华网“新华思政—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上线;获立项校级课程思政及相关教改研究项目8项;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被认定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从“点上突破”到“面上覆盖”的跨越式发展。
2.以改革创新赋能人才培养
优化课程团队体系。学院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坚持以本为本,按OBE理念制定培养方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以课程为基本单位组建课程团队,开发跨学科课程群25个,创新实施“首席教授+骨干教师+企业导师”协同备课机制,构建“集体备课-课程开发-教学实施-质量评估”全链条管理体系,推动课程内容与建筑工业化、智能建造等前沿领域深度融合。将OBE理念贯穿教学设计,推动专业认证标准与行业需求有效对接。
创新智慧教学模式。通过优化课程培育体系、推进智慧教学改革、建成“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课程思政”三位一体教学矩阵。《桥梁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采用“课前微课导学-课堂项目研学-虚拟仿真拓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材料力学》实验课创新引入金属材料拉伸压缩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实现高危实验场景安全复现。《桥梁工程》《工程力学》《钢结构设计原理》《土力学》《土木结构试验与检测》《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等6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金课”),形成示范效应。获批省级教改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10项,发表教改论文18篇,获全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工科类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各1项,获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3项,以改革实效持续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3.以产教融合提升育人质量
校企合作创设微专业。为增强学生对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新需求的适应性,学院坚持守“土木”传统之“正”、创“土木”发展之“新”,依托与中建科技等龙头企业共建的智能建造产业学院,2023年开设了全省高校土建类首个微专业——“智能建造”微专业,构建“BIM技术+智能施工+建筑工业化”课程模块,开发《人工智能导论》等9门校企合作课程(企业导师授课占比达50%以上)。目前,首届智能建造微专业学生已毕业,喜获用人单位好评。2025年学院联合企业又新增设“智慧测量与低空监测”“结构健康智能诊治”“钢结构智能设计与装配”“智能施工安全管控”“数智融合项目决策与管理”等5个微专业。
深化产教协同育人。学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培养,通过强化校企合作共建协同创新育人基地、提升实践技能、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等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训-学科竞赛-双创项目”四阶递进实践体系,毕业设计选题均来源于生产实践或工程设计。学院以“土木水利”专硕点培育建设为抓手,与企业联合申报获批了“土木工程贵州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作站”“贵州省土木工程健康监测与智能防灾工程研究中心”和“贵州省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维及数字孪生应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6项,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经费累计近两千万元;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获专利5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科技转化成果1项,参编地方标准10余项;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贵州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贵州省青年科技奖1项。
学院激励老师以科研反哺教学,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育人成效显著增强。近三年学生获“互联网+”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奖项88项,学科竞赛国家级、省部级奖励累计超100项。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保持90%以上,主要进入中建、中铁等国企央企,专业对口率位居全校前列。
优秀毕业生展示
姜发杨,男,中共党员,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校智能建造微专业的首批学生,2025年7月毕业,2025届贵州省优秀毕业生,现就职于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在校期间,曾担任校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主任、学院团总支组织部副部长、学院生活部副部长、道桥211班团支部书记,其间带头启用乐游棋牌第二课堂管理系统,推动乐游棋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定与落实。在校期间连续两年荣获“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土木之星”称号;获得“创新创业单项奖学金”“社会实践单项奖学金”;曾获第十届全国高校BIM 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国家级二等奖、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贵州省三等奖、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贵州省优秀奖两项、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贵州省二等奖;荣获学校优秀“宣传大使”和“优秀主讲人”称号;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志愿者”“社会实践优秀个人”。
陈淑,女,中共党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024年7月毕业,现就职于安顺市西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在校期间,综合测评成绩位列专业前四,曾担任贵州理工学院团委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主任、土木工程学院权益生活部干事、水电201班团支部书记;先后荣获2020年度“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2018-2020年度贵州省优秀志愿者称号,以及贵州理工学院2021年模拟政协提案校赛优秀奖、2021年度优秀共青团干部、2020-2021学年文体积极分子、2021-2022学年优秀学生干部、2021-2022学年三好学生、2020级学生军训优秀学员、“新星志愿者”、2021年优秀志愿者、首届“土木之星”、第十三届“挑战杯”贵州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奖、学校第八届学术科技节之第九届“创之星”建模大赛优秀奖等多项荣誉。
刘鑫杰,男,土木工程学院2020级土木工程专业土木204班学生。目前正在亚洲理工学院公派攻读硕士学位,科研方向主要围绕工程安全系统的研发和评估、基础设施运营及管理以及融资评价。在校期间担任团支书和办公室干事,并且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获得计算机二级、普通话二甲等证书,荣获过三次国家励志奖学金、四次校级创新创业奖学金,多次取得校级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志愿者、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获第九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国家级一等奖、第八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国家级三等奖、第三届全国智慧城市与智能建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二等奖等,共获国家级3项、省级5项、校级30余项荣誉。
覃朝阳,男,共青团员,土木工程专业,2023年7月毕业,毕业后进入中铁一局一公司工作。在校期间,综合测评及加权成绩始终居于专业前列;曾任土木工程学院学生会主席,致力于学生团队建设,组织策划多项院校活动,并协助承办国家级或省类专业赛事;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曾获三下乡假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奖、优秀个人称号。入职以来恪尽职守,先后参与了长深高速、桂钟高速、伟隆高速及广州市多个管网改造等项目建设;后借调至机关人力资源部工作;现经公开竞聘调转至机关经营开发部,负责公司招投标管理及广州区域市场开发工作,半年内已助力公司完成10亿余元项目落地。
一审:土木工程学院
二审:江旭
三审:巫敏